冬至是最早确立的24节气之一,早在周朝古人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立了冬至的时间。一般都在12月21—23日间。又以21、22两日最为多见。冬至这天太阳黄经到达270°,从这一日起地球日照时间会逐渐增长。这一日被古人称为“添岁、亚岁、数九”。是冬季的大节日,在民间更是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
飞雪玉花(洞箫版)——河伯,在下河帛 - 飞雪玉花&易水两岸
冬至阳气萌动
在《孝经纬》记载“斗指子,为冬至,阴极而阳始至,日南至,渐长至也。”形象的描述了从此时阳气开始回归,并逐渐旺盛的场景。但是在阳气逐渐旺盛的阶段还要经历一段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——“三九”。我们一起听听“数九歌”是怎么唱的,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;五九六九沿河看柳。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;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”九九歌是以9为一个时间节点,清晰地描述了冬至后90天内的气候变化。
一候:蚯蚓结,古人认为蚯蚓是阴屈阳伸的生物,此时阳气虽然萌发,但阴气仍然极为强盛,所以蚯蚓蜷曲潜藏。
二候:麋角解,古人认为麋属性为阴,在阳气萌发的冬至开始,麋角就开始渐退而解角。
三候:水泉动,深藏地下的泉水感知阳气萌动开始涌动。
北方饺子,南方面
冬至不仅仅是节气,更是一个重要节日。冬至日时北方人无论贫富,都会吃饺子。也有人说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施药。
在南方人们多习惯在冬至日吃面,有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长一线”的谚语流传,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冬至后昼夜时长变化的仔细观察。在南方不同地区习俗也有差异,姑苏地区在冬至习惯喝冬酿酒,以御外寒和除内寒。
冬至在养生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,冬至到小寒、大寒是最冷的时节,心脑血管病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。所以在此时,患有心脏病、脑卒中后遗症的人,要特别提高警惕,谨防疾病发作,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。
在此时必须做好防寒保暖,尤其是头、颈、腰、足几个特殊部位要尤其注意。同时可选择一些具有扶阳固元功效的药贴,贴敷在关元穴、神阙穴、命门穴等穴位蓄养元气。
冬令进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养生方法,民谚素有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;今年冬令补,明年可打虎”之说。
冬补的方法有两种:一是食补,二是药补。冬补的药物有人参、阿胶、鹿茸等。人参补气,对气虚、体弱、四肢无力、过度疲劳的人最为合适;阿胶是滋阴补血的良药。
但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偏于阳虚的人,食补以羊肉、鸡肉等温热食物为宜,具有温中、益气、补精、填髓的功能;偏于阴虚的人可补鸭肉、鹅肉,因为二者性味甘平、补虚益气。
熟地当归羊肉汤
材料:熟地、当归各20克,羊肉、猪肉适量,姜枣适量;
功效:补脾胃,滋阴血;适宜手脚冰凉、怕冷,元气虚弱的人群。
冬至坐功
功法:每日子、丑二时,平坐、伸展两足,拳两手,按两膝,左右用力做三五次,吐纳、叩齿、咽津。
主治:手足经络寒湿,足痿厥,嗜睡,足下热,脐痛,左胁下背肩髀间痛,胸中满,大小腹痛,便难,腹大,颈肿,咳嗽,腰冷如冰及肿,脐下气逆,小腹急痛,泄,下肿,冻疮,下痢。
冬至阴极而阳长,由重阴进入阳气复苏的状态,但是阳气想要胜过阴气还需要一段时间。期间更是有阴气临终反攻的现象那就是三九这个最寒冷的时候,大家要时刻做好防寒的准备,不仅防寒还要温阳,温阳是为了抵御外邪,正是应了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这句话。
若论简便易操作的则是三九贴,三九贴是指在三九这个时间段内将具有固元、御寒、和脏腑功效的药贴贴敷在特定穴位。
若时间允许,最好配合艾灸、药熨等扶阳方法,御寒养元的效果更好,使机体在今年零下15摄氏度环境中依然保持暖洋洋。
冬至康养雪后练,
百年常青有人延。
黄经二百七十度,
犹喜今朝得大千。
脊椎调理在腰五,
轮值体元玄冥前。
琼林祥光精诚满,
万灵来贺宝月圆。
冬至斋居偶阅旧稿志怀
清·乾隆
静听迢迢宫漏长,
斋居暂屏万机忙。
那无诗句娱清景,
恰有梅梢送冷香。
今日冬至
冬至乐养飞雪花,
在下河伯吹箫哈。
望乡二胡东来曲,
同是五音疗愈吧。
望郷 (「はるかな旅」二胡ヴァージョン),吉田潔 - NHKスペシャル「日本人はるかな旅」オリジナル・サウンドトラック
六、后记
冬至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和节日,三才合一实为“冠岁”大如年!命曰“玄明”也!冬至一阳节气,也是天地交接的重要时刻,冬至“神光”云聚启动真阳之火。
新的一年开始,我们养生达人要进行天人合一的实践,实证大道,主动迎接宇宙全息天德能量系统运营,“爬天梯”,关注第五腰椎以下丹田,进行格物致知;坤阴之母俊生阳之子 ,一阳来复。奠定一个好的开始,坚持同步到底,才能春华秋实。